您当前位置是: 新闻中心 > 绿金新闻

2017年中国金融论坛重点研究指引发布

2017-03-27  来源:中国金融论坛  

2017年3月24日,中国金融学会在北京举办“2017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百年变局中的全球经济与中国金融:新趋势、新挑战、新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徐忠发布2017年中国金融论坛重点研究指引


各位来宾:


按照会议议程,下面我公布《2017年中国金融论坛重点研究指引》,希望能够为中国金融学会以及中国金融论坛的成员提供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参考。本指引基于人民银行研究系统对于未来一段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研究的思考,具体分为五大方面,20个研究课题。


第一,宏观调控方面,主要包括6个研究课题。一是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框架转型研究。我国尚未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宏观调控体系。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仍然沿袭上世纪九十年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要服务于产业政策和经济增长,缺少逆周期调控和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保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宏观调控作用日益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构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其他政策协调配合的现代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二是新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国正处于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关键时期,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正由过去的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局面,向更具主动性、更加注重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转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利率调控的有效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中国金融机构的行为激励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不同,对于一些机构来说,利润最大化并不一定是最终目标,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金融市场部门与信贷部门内部资金传导中的有效性不强,因此,在向价格型货币调控模式转型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优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机制渠道,努力完善创新型政策工具,理顺价格为主的利率工具体系。需要准确把握中国流动性供给方式的新变化,剖析金融脱媒、影子银行等新变化的影响,结合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过程,优化货币政策传导的政策组合和工具创新。通过不断解决经济金融发展和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在顺利实现产出和物价稳定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同时,确保经济金融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中国潜在产出与自然利率变化趋势分析。2015年基本取消存贷款利率管制后,我国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调控已进入以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为核心的深化改革新阶段,这就需要针对利率政策规则进行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加强对中国潜在产出、均衡实际利率等自然率的估算,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利率政策规则。有效估计潜在增长及均衡利率水平,分析变动原因并预测发展趋势,为货币政策乃至整个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四是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判、预警和防控。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金融产品体系更加复杂,综合经营趋势明显。在当前分业监管的制度框架下,加上经济下行,不良金融资产逐步进入风险暴露期,金融市场波动加大,风险联动和交叉传染概率增大,预算软约束和道德风险约束依然严重,经济杠杆风险迅速上升。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厘清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和传染机制,构建预警和防控机制。其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与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监管,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五是杠杆率与债务可持续性。必须系统分析导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杠杆上升的机理,才能有效降低杠杆率,提高债务可持续性,全面化解债务风险。六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直处于犬牙交错、密不可分的状态,两者的协调配合始终是理论和实务关注的重点。但在中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且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财政风险向金融部门转移的倾向仍未完全扭转。深化财政改革框架研究,合理预测财政政策的政策空间与政策力度,可以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和机制安排,不断提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有效性,共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第二,体制改革方面,主要包括4个研究课题。一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理论、政策与国际经验。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以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为核心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强化穿透式监管和功能监管,在厘清发展与监管职能基础上完善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制度弹性有利于抵消内外部冲击,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值得认真研究。三是深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金融机构的健康状况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有效市场体系的基础和保障。近期一些现象表明,我国的公司治理在部分领域存在倒退。评估我国公司治理的微观有效性和宏观影响,针对改善公司治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选择提出建议很有必要。四是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结合财政理论与大国实践经验,改革中央地方财政关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和收入责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三,金融市场方面,主要包括3个研究课题。一是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探讨如何通过金融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金融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效率的提高。三是房地产市场长期调控机制研究。研究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制度和长效调控机制,稳定社会公众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和价格走势的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尤其针对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杠杆率的宏观审慎工具,开展基础性研究。


  第四,国际金融合作方面,主要包括3个研究课题。一是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和国际协调。当前,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中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加强国际协调,有效应对溢出效应的影响非常重要。二是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结构。适应当前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新兴市场经济体体量不断扩大的新变化,构建全球化新理论、新框架和新理念,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进一步探索研究全球化红利的公平分配机制。三是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源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兼顾战略目标与商业可持续目标,协调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


  第五,金融发展新理念方面,主要包括4个研究课题。一是绿色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梳理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以金融手段实现环境影响外部性内生化的作用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二是技术创新、市场发展与监管改革对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作用,通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三是金融科技发展及其风险和监管研究。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的金融模式、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执行都有很大影响,值得认真研究。四是金融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发挥金融在价格机制设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方面的挑战。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