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新闻中心 > 绿金新闻

环境风险分析:不花财政钱就可推动绿色投资的“魔术”

2017-07-24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绿色金融频道  

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性议题,环境风险也日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作为金融分析的重要工具,国内外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展对环境风险分析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值得其他金融机构关注、学习和运用。.......

新华社记者姜楠 陈周阳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当前,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性议题,环境风险也日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作为金融分析的重要工具,国内外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展对环境风险分析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值得其他金融机构关注、学习和运用。

7月17日,由中国工商银行主办,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作为指导单位的环境风险分析国际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环保部、保险学会、英格兰银行、瑞银集团、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彭博、明晟、标普、能源基金会等机构约2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环境风险分析的最新工具及未来发展。来自国内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逾100位环境风险分析领域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能源基金会(中国)、B20中国工商理事会和中国城市金融学会为会议提供了支持。

金融机构有必要对环境风险进行分析

在刚刚结束的G20汉堡峰会上,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出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和改善环境数据可获得性的倡议写入《G20汉堡行动计划》。日前,德国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已正式发布了研究小组提交汉堡峰会的《2017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报告提出鼓励金融业开展环境风险分析。

在去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环境风险管理,要提升机构投资者对所投资资产涉及的环境风险和碳排放的分析能力,就环境和气候因素对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保险公司)的影响开展压力测试。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绿金委主任马骏表示,进行环境风险分析有两层意义。一是防范金融风险。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环境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案例表明,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有必要加强自身对环境风险的识别,量化分析和管理,从而增强本机构的稳健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推动投资结构和经济机构向绿色化转型。通过环境风险分析,可以推动金融机构自身提升对绿色资产的偏好,减少对污染性产业的投资。金融机构使用环境风险分析工具,可以在不花费财政资源(如对绿色产业的补贴和对污染产业的税收)情况下,起到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和抑制资金进入污染和高碳行业的作用,推动经济向绿色化转型。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重要。

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联席主席、英格兰银行高级顾问Michael Sheren表示,环境风险分析对于政策制定者、投资人、决策者都非常重要,应该给予更多关注。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将密切关注环境风险对金融机构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指出,分析环境风险是否会对银行业造成系统性风险非常关键。通过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可以整体分析环境和社会风险在逐渐增大及内生化的过程中,如何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从而提醒银行机构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这实际上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整,乃至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一致的。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月秋则表示,环境风险的量化分析、定价策略研究、管理方法探索是构建有效的、可持续金融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将更好地契合国际监管政策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金融机构如何进行环境风险分析?

环境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对于开展绿色金融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手段。开展环境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了解和掌握具体的分析方法、模型和工具。但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工具中公开的内容相对较少,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难以对其资产组合面临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在此方面,中国银行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头。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绿金委顾问张红力表示,在绿金委的指导下,工商银行已经率先开展了环境风险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研究,探索出了环境风险向银行信用风险的传导机制,测算出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风险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前期以火电、水泥等行业进行了实证测算,关于钢铁行业的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也已经完成。此外,工商银行还发布了《ESG绿色评级及绿色指数研究报告》,该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特点及企业特征,在国内商业银行尚属首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信性。不仅有助于银行识别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优秀企业客户、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对于引导绿色投资、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助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红表示,由于绿色发展相关政策不断出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风险越来越大,所以银行业不得不高度关注。同时,还需要对风险进行量化识别。工商银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的应用将有效提升对环境风险的识别能力和水平。环境风险压力测试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个益处:第一,对环境风险进行量化;第二,对环境风险的贷款(投资)在定价上提供参考;第三,提前为商业银行进行资产预配置提供参考。

此外,包括瑞银集团、法国巴黎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国水风险(CRI)、香港RMS、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标普旗下的Trucost等国内外机构都已经开始对环境风险分析的模型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实践经验。

马骏指出,除了模型和方法之外,环境风险分析,尤其是环境压力测试,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数据。这里指的“数据”不仅仅是企业披露的用于判断“环境现状”的数据,同时还需要更多带有前瞻性的公共环境数据,包括气候变化各种情景、自然灾害概率、对能源政策和能源转型的预测、新技术的变化对能源行业可能带来的影响等。

据悉,改善环境数据可得性的一些具体建议都写进了《2017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中。比如,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已经着手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组织编写公共环境数据的指南。

环境风险分析的例子和运用

会议讨论了一系列环境风险分析的案例。比如,如果银行发现,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中贷款不良率会上升,这个结果自然就会影响银行的信贷政策,银行会对环境高风险领域的贷款提高利率,以覆盖未来额外发生的信用成本。银行如此运用环境风险分析结果的内在动机是防范自身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升本机构的稳健性,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实际上达到了一个减少对污染行业的贷款、增加对绿色行业贷款的目的,推动了经济向绿色化转型。

对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资管业务来讲,环境风险分析一个典型用途就是影响其投资配置。如果一家公司投资了许多污染性和高碳行业的资产,通过压力测试发现,这些投资的估值未来可能会下降百分之几十,那就应该尽早开始减少对这些高风险行业的投资,将更多资产配置到低碳、绿色的行业。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投资于绿色指数产品的长期回报率好于主流指数,主要原因就是绿色“筛选”(或环境风险分析)帮助投资者减少了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下行风险。从微观上讲,环境风险分析所推动的资产配置变化保护了这些资管公司;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它也达到了加速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向绿色的转型的效果。

对保险公司的负债端来说,加强环境风险分析可以帮助其较为准确地设定与环境相关的保险产品的保费,如各类巨灾保险、农业保险、财产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险的保费,以保护公司的财务可持续性。如果保险公司低估了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类自然灾害的概率和各类污染事故的概率,就可能出现保费过低而无法覆盖未来赔付支出所带来的损失。从保险公司自身来看,环境风险分析可以让其少受损失,增强其稳健性;从对投保企业的影响来看,合理设定与环境相关的保险产品的保费,会给投保企业一个关于未来发生环境和污染事件概率的警示,就可能改变这些企业的行为,降低其过度参与环境高风险的经济活动的冲动。

环境风险分析仍然面临挑战

《2017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指出,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金融机构对环境因素可能转变为金融风险的认识不足,且许多金融机构尚不具备识别环境风险和量化评估其影响的能力。

尽管对环境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作用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环境风险分析在推广使用中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马骏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有待克服:

一是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分析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目前中国关注环境风险分析的金融机构还不多。国际上的情况也不是特别乐观。对许多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机构来说,环境风险分析还是个新的概念。

二是方法和工具还不太成熟。目前对于环境风险分析有很多工具和方法,但有些只是初步的结果,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细化和完善,提升其可用性。有些工具的学术性比较强,金融机构应用起来还比较困难。

三是不同机构的研究缺乏可比性。许多机构的研究都有其情景假设和压力测试的条件,对结果的表述也都有各自的方法,这就造成了各种方法和工具之间缺乏可比性。

四是数据可获得性的缺失。要提高数据的利用度和可用性,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改进。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国内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在国际上要推广TCFD(FSB下设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自愿原则。在公共环境数据获得方面,要提高利用度和可用性。

五是公共部门的缺席。如果央行、监管部门、国有大型金融机构都能参与进行环境风险分析,甚至开展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可以对其它金融机构产生很好的引导作用。

六是缺乏国内国际的交流和研讨。环境风险分析的方法、工具和数据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公共产品。可以研究出几套环境风险分析办法让全球业界共享,这需要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和合作。

马骏说,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在政府和监管层面,要给金融机构发出更为明确的信号,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在金融机构层面,需要提升意识、投入资源(财力和人力)、提升能力。G20和相关国际组织应该出面组织更多的国际研讨会分享经验,支持对方法论的研究和传播。NGO等社会组织也应该在能力建设方面给金融机构予支持,并积极参与宣传和推广。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