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安国俊:慈善金融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2023-02-21  来源:《中国金融》2023年第4期  

....

作者|安国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宇泽慈心发起人」

文章|本文将刊于《中国金融》2023年第4期


近年来,中国慈善金融快速发展,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逐渐丰富,在有效服务慈善公益事业和助力共同富裕的同时,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如何促进金融与慈善深度融合、践行金融业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慈善金融是同时追求财务回报和社会价值的资本配置活动,强调在主动创造可衡量的社会或环境效应的同时,争取实现正向的财务回报,注重产生社会影响力。慈善金融与可持续金融、普惠金融、混合金融等概念存在一定交集。慈善金融的核心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即创造或扩大慈善公益效果,强调金融服务的深度。常见的慈善金融形式包括慈善基金、公益创投、公益理财、慈善信托等。


资产管理机构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201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提出慈善信托的概念,使得慈善信托的机制更加灵活、运营监管更加规范,也为金融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开辟了一条渠道。在实践中,资产管理机构除了能够通过直接捐赠等方式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践行社会责任,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计慈善金融产品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帮助慈善组织进行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通过特别的设计,尤其是融入ESG等投资理念,为广大慈善组织提供负责任、低风险的资产管理产品,帮助其有效管理资产,实现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二,捐赠资产管理产品收益,即从资产管理的收益中捐出一定比例,支持慈善公益项目。具体而言,收益捐赠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比例法,即按照收益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捐赠;另一种是基准法,即资产管理机构与慈善组织共同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化收益率,并以此作为基准,如果当期收益高于基准值,则将超出部分进行捐赠。

第三,通过银行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金融产品助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慈善组织的投资活动,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和银行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随着投资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不断创新,范围拓展到了慈善公益领域。公益理财产品日益成为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工具。

第四,开展影响力投资,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可量化的社会影响力影响力投资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投资方式,能够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连接慈善公益与投资的桥梁,有助于利用社会资本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五,设立面向高净值人群的捐赠人建议基金(Donor-Advised Fund,DAF)。DAF是一种新兴的将投资与慈善相结合的基金形式。捐赠人捐款至特定账户,资产管理机构对捐赠资金进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之后将账户的部分或全部资金捐赠至合格的慈善组织。

第六,依托服务网点开展公益行动。资产管理机构拥有较多的客户服务网点,这些网点大多分布在人流密集的商圈或社区。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充分发挥网点资源优势,提供公益服务。


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

资产管理机构积极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慈善金融的外部环境与相关机制有待完善,慈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日益增加且不断多样化的慈善捐赠需求等。具体而言,实践中存在着相关评价与监督体系有待完善、信息披露有限、慈善资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相关激励机制有待丰富、社会影响力仍需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慈善组织及其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和能力建设,提升金融素养,深刻认识慈善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升慈善资产管理水平;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加快社会责任投资和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加强投研体系建设,针对慈善资产在投资收益、风险、期限和流动性等方面的需求,开发相应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二,建立完善慈善金融相关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配套基础设施,规范鼓励慈善金融发展,加强资产管理机构开展慈善资产管理及社会责任投资的能力建设。除了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还需在慈善规划设计、统一的慈善项目库建设、慈善金融人才培养、DAF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科技赋能等方面深入探索实践。

第三,结合责任投资和慈善金融的发展趋势,建议有条件的头部资产管理机构(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信托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针对慈善组织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开发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供信息披露完备、可信度高的投资管理服务;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金融监管政策,加强风控管理,切实落实慈善资产投资的安全稳健原则。

第四,建议相关部门借鉴我国在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社保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大学教育基金会、公益基金会等领域的成功实践,设立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的全国性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如创设中国慈善资产管理公司),接受各类慈善组织委托进行慈善资产的投资管理,推进慈善金融和相关项目的创新,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

第五,推动银行理财、慈善信托、保险资产管理、基金等结合慈善资金特点创新产品设计,提高资产配置的专业性、灵活性和效率,重视加强社会责任投资,引导资金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核心领域,为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共同富裕等提供有力支撑。

第六,引导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践行ESG理念,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保险业日益增长的资金规模为其资产端的投资运用提供了强大支持。近年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开展ESG投资,设立ESG委员会,在投资原则、战略规划、投资决策、产品设计、风险识别、尽责管理、信息披露、自律管理、风险管理及监督执行等层面推动ESG管理框架建设。多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积极推进将ESG评估纳入投资决策流程,遵循负责任投资原则,筛选兼具生态效益与投资回报、具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优质项目,积极参与绿色和公益项目投资。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金融机构在ESG战略与体系、关爱儿童、医疗康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深入开展相关慈善公益活动。应鼓励引导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研发践行ESG理念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从保险资产管理的产品设计、ESG与慈善金融的衔接、项目运作的法律机制、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强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第七,推进影响力投资。当前,影响力投资已经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一投资市场在规模、成熟度等方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建议为推进影响力投资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设立影响力投资基金、搭建影响力投资平台等多种方式,推动慈善与金融深入融合、公益与商业紧密结合,以金融创新、投资扶持的方式治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支持教育、养老、民生保障等领域,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八,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慈善金融可持续发展、深化负责任投资。推动慈善金融发展不仅需要发挥我国政府、慈善组织和金融机构的作用,还要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公益基金会、国际组织等的交流合作,通过及时学习了解国际慈善金融的良好做法、经验以及最新进展,创新慈善金融服务模式,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推动我国慈善金融相关能力建设。


总结与展望

我国应不断推动慈善金融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丰富慈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完善产品创新设计和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影响力投资与ESG投资,建立统一的社会影响力评估标准,重视项目的社会(环境)效应,积极开展地方慈善金融和可持续金融探索实践,发挥先行地区或机构的示范带动效应,为推进慈善金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

展望未来,影响力投资有望成为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公平、服务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资产管理机构在服务慈善组织、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社会影响力纳入投资决策考量因素,重视影响力投资,在实现慈善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引导资本向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要注重慈善金融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的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具备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的影响力投资,实现投资回报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