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罗谭晓思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因地制宜,“自下而上”地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是依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意志,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有力体现。
在整体经济形势面临转型压力的时代下,通盘考虑各地区发展差异化特征进行选择布局,在五省区设置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实现我国经济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体系的绿色化,提供了有力抓手和富于针对性的实践指引。
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快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会议强调了绿色金融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绿色金融主体、绿色金融工具、市场基础设施、政策扶持机制以及风险防范机制等五个维度阐述了试验区的重点发展任务。
此次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落地,是继2016年8月31日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的指导意见》后,中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又一重大国家行为,标志着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正式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先行者,获批的五个试验省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及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各具不同,全面体现中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化特色。
目前,各试验区面临的经济转型挑战有别,因此所实践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也各有侧重,这对未来整体推进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积累差异化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和实践案例具有重要意义。
五大试验区的“差异化特征”
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同当地特定的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基础特征紧密相关,而此次选择的试点地区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与金融基础等方面均具备一定代表性。五大试验区共同先试先行,由此形成既具共性又体现差异化特征、内涵极为丰富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将进一步提升各改革创新试点经验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借鉴意义。
(1) 资源环境承载力
作为衡量当地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标尺,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了该地区绿色发展难度、方向与功能定位。五个试验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处于两极分化状态。根据中国各省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浙江与广东名列前茅,展现出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其他三个省份均为倒数,其中贵州得分最低,排在最末位。
(2) 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此次地方试点覆盖区域较广,既涵括了广东、浙江等经济总量排名靠前的东部省份,也纳入了贵州、新疆等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江西则作为中部省份代表,为其他GDP总量排名居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提供模式参考。
五个试验区的产业结构各具特色,这意味着当地绿色转型需求与绿色金融的供给对象都将各有不同。作为发达地区代表,广东与浙江的产业比例进入“三二一”阶段,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且规模以上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为主。在贵州、新疆等地,其工业支柱产业多为资源依赖度高、附加值低的污染型行业,产业转型压力较大。相较于其他试验区,江西作为典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省份,第二产业比重大,虽然战略型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高耗能行业仍占比较高。
(3) 基于发展战略的“差异化”创新
由于所在区位、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等因素,各试验区的发展方向与定位大有不同,致使各地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的侧重点发生差异。
对于广东与浙江而言,创新与开放是“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关键词,如何依托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是这一期间的重点任务,因此当地的绿色金融事业也将紧密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发展模式探索。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新疆的机遇则在于拓展向西开放的发展空间,其绿色金融试点也将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探索金融支持当地绿色发展、并向西辐射的新模式。
如何加速摆脱贫困、保持强劲发展态势仍是贵州省“十三五”时期的根本任务,当地的绿色金融工作也将立足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从而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江西省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金融试点将成为其生态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与抓手。
(4) 金融业发展的不均衡性
当前,我国金融业地域发展程度相对失衡,各省份在金融市场环境、金融机构发展水平、金融业结构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全国统一的金融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也会相应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基于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方案也是试验区的命题之一。
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广东省与浙江省作为金融发达地区代表,在全国金融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居前列,其中广东省金融业总产值已多年蝉联全国首位,并具有较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西部地区由于国家政策倾斜,金融整体发展稍优于中部省份,其中新疆不仅在金融市场规模上高于江西,金融综合竞争力也较之更强。而同为西部省份的贵州则长期处于末位,其金融市场效率与金融生态环境明显劣于其他省份。
五大试验区布局的“差异化“策略
通过积极地探索实践,此次试点的五省(区)已具备一定的绿色金融发展基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也已在各试验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探索。目前,各省(区)绿色金融工作开始时间不一,侧重领域不同,实践进度与效果也有所差异,各地绿色金融开展情况盘点如下:
(1) 浙江省——支持传统产业改造与绿色产业创新升级
浙江省内两个城市—衢州与湖州,均已入选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但由于两地经济特色与发展战略要求不同,浙江省对两个试验区的定位也有所差异:衢州市将侧重于绿色金融支持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而湖州市将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创新升级作为着力点。
自2014年11月被浙江省确立为全省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以来,衢州市以“绿色产业金融化、金融体系绿色化”为发展主线,不仅确立了改革方案与工作机制,而且在绿色保险、绿色支行、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创新,成效初现。湖州市政府于2016年4月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小组,逐步形成了“一规划、两方案、一体系”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并明确要求建立全市债券项目库,推进绿色企业债券发行。
绿色支行:安吉农商银行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南浔农商银行绿色支行获批
绿色信贷:截至2016年底,绿色信贷余额为7443亿元,在全省贷款比重超过9%
绿色保险:全省范围内推广生猪保险与无害化联动机制;全国首创“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落户衢州市试点
绿色债券:湖州市建立绿色债券项目库;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发行首只中国汽车行业离岸绿色债券(4亿美元);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国内首只绿色公司债(3亿元);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绿色债券(10亿元)
绿色基金:衢州市成立绿色产业引导基金,并按照政府70%、银行30%比例设立“绿色资金风险池”
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排污权许可制度改革试点省份,到2015年底,累计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金额达50.65亿元,排污权抵押贷款145.07亿元
“一个平台,三项机制”:省银监局与省环保厅合作建立绿色信贷信息平台;在衢州市、湖州市、丽水市等地建立绿色金融改革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监测机制;在湖州市建立绿色银行监管评级体系
(2)广东省——探索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兼容新模式
广州花都作为广州市的绿色金融核心功能区,现已获批成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根据《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其试点工作将重点推进绿色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研究形成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相互兼容的新型发展模式。自申报试点以来,广州花都加速打造绿色金融街等物理空间形式的集聚中心,并积极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从而加速吸引国内外大中型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总部进驻落户花都,形成绿色金融集聚效应。
政策框架:2016年11月,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与省金融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环保与金融融合促进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碳交易市场:2016年,广东试点碳配额规模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欧盟、韩国;碳市场成交量与成交金额均位居全国第一
绿色债券:华兴银行公开发行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10亿元)
绿色保险:首单巨灾指数保险落地汕尾市;广东省环保厅与省保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涉重金属行业试点
绿色基金:粤科集团、平安银行与建工集团合资成立广东环保基金;广州市花都区政府与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广东省绿色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强调支持农业、资源、新能源行业
根据新疆的试验区方案,其试点工作将主要在哈密市、昌吉州和克拉玛依市展开。依托新疆在农业、自然资源、清洁能源资源、能源相关高端制造业和环境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该方案强调了绿色保险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产业机制、支持中小城市与特色小城镇发展等主要改革任务。
绿色信贷:截至2016年底,绿色信贷余额为1529亿,同比增长20.35%
绿色债券:金风科技发行全球首单中资企业绿色债券(3亿美元)与全国首单绿色永续债券(首期10亿元);乌鲁木齐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5亿元)
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已启动火电、造纸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试点
绿色保险:自治区环保厅、新疆保监局联合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棉花气象指数保险等农业气候保险稳步推进
(4) 贵州省——加速发展西部绿色金融港
贵州省开展绿色金融工作由来已久。自2013年来,贵州省连续举办了四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分论坛,形成了绿色金融贵阳共识等一系列成果。制度设计方面,贵州省将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纳入了“十三五”金融专项规划中,并于2016年11月率先出台《关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政策。其中,贵安新区的西部绿色金融港建设受到省内高度重视,并入选为此次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政策框架:出台《贵安新区西部绿色金融港开发建设 (2015-2017年)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绿色金融机构:兴业银行贵阳分行在分、支两级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与绿色金融业务部,并于2017年6月同贵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在“十三五”期间为贵安新区提供各类绿色融资200亿元
绿色信贷:截至2016年底,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400亿元
绿色债券:平安证券联手贵阳市公共交通集团发行了基于公交运营收益权的绿色资产支持债券(26.5亿元);贵阳银行拟发行不超过80亿的绿色金融债
绿色保险:2017年,贵阳市首次开展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试点
环境权益交易市场:2016年,省环保厅出台《贵州省排污权交易指标补充规定(暂行)》
(5) 江西省——金融助推生态经济发展
此次试点落地标志着赣江新区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方案正式审议通过。此前江西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赣江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下一步,赣江新区将基于试验区总体方案,加速制定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其区位、产业、资源、生态等优势,积极探索金融助推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色信贷:截至2016年9月,全省绿色信贷余额1101亿元,同比增长21.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6个百分点
绿色债券:2016年,江西银行发行4只绿色金融债(共计80亿元)
绿色保险:2013年开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截至2015年底,投保企业31家,远低于周边省份
环境权益交易市场:2016年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
绿色金融试点的未来展望
虽然各试验区已自发开展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实践探索,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各要素间缺乏协同效应。为进一步激发各试验区的体制创新能力、创造真正可复制推广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各地需在试点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健全地方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全面的政策框架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首要前提,但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正式出台了相关文件。随着试点工作逐步开展,各试验区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发展战略,根据七部委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细则。作为综合命题,各地的绿色金融规划需从发展目标、组织架构、工具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建设、保障措施、传播推广等维度予以全盘考量,从而打造一个政、研、学、产、投、融、媒为一体的绿色金融综合解决方案。
(2) 明确“绿色”定义,降低绿色识别成本
在环境风险未完全显性化之前,政策激励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当前的“绿色”定义相对模糊,各地在实践过程中对于绿色范畴缺乏统一的界别标准,因而难以清晰界定有关政策的激励对象。这不仅增加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绿色识别成本,而且加大了“洗绿”、“漂绿”风险。各试点地区可探索建立通用的绿色项目评估体系,以绿色项目库的形式划清“绿色”范畴,并可通过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环境风险识别的能力建设。
(3) 探索完善地方层面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
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制体系是最为强有力的政策性杠杆之一。在地方层面的立法权限之内,各试验区可根据当地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优先发展领域,充分发挥环保立法执法对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可研究的领域包括生态资源产权确权、明确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法律责任、健全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环保标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等。
(4) 探索建立地方性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
信息披露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是市场有效监管的必要条件。从披露内容来看,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不仅包括相关市场主体与基础资产的环境影响披露,而且涉及绿色金融工具的融资用途披露。从披露流程的角度,该机制建设包括统一统计口径、建立监测平台与构建评估体系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我国仍缺乏标准化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这对绿色金融交易成本与风险防控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各试验区可探索建立协调一致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从而以地方经验推动全国层面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化进程。
(5) 加强区域间、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绿色金融发展初期,各地实践均处于摸索阶段,因而更需要加强同外界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对于五个试验区而言,彼此非但不是竞争关系,反而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道路上最牢靠的合作伙伴。因此,建议在全国层面建立地区间的定期交流机制与平台,这不仅能创造更多的区域合作机会,而且能加速推动各试验区成为全国范围内可复制推广的标本与范例。
同时,与全球发展绿色金融程度较高的地区,进行广泛沟通与合作,从而进一步向世界推介中国绿色金融的经验,凝聚全球支持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共识,进一步提升中国绿色金融的全球治理能力,巩固中国绿色金融在世界的主流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