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陈晓安、王菲: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支持四川乡村绿色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2-09-28   

....

摘要

基于对达州万源市、巴中南江县和通江县、凉山金阳县等中国工商银行定点帮扶县市的调研,本文提出金融助力四川乡村绿色振兴的发展路径: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绿色金融生态建设;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强化乡村环境风险管理;树立绿色理念,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和能力提升;突出重点领域,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借助保险机制,提升涉农风险管理水平;发挥资本市场优势,扩大农村绿色融资规模。

关键词:乡村绿色振兴;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四川


图片


图片


一、金融助力四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总体情况及问题


图片


(一)金融助力四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总体情况

一是强化多元化金融帮扶机制建设。2021年以来,四川省维持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期所建立的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有机联动的工作机制,各金融机构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接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二是加大金融涉农贷款和绿色贷款支持力度。2021年,全省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0.7%。三是发挥保险风险补偿作用。2021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5.03亿元,保险金额超过2380亿元、赔付金额超30亿元。四是借力农业期货期权交易。工行与大商所合作,在通江县和万源市创新推出了面向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饲料成本的“保险+期货”模式。五是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农村信用体系。已实现全省行政村银行服务和乡镇保险服务全覆盖,农村银行网点超8800个。

(二)金融助力四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问题分析

1.农业自然风险属性较高,农民收入依然相对偏低。相比工业品,农产品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虫病疫病等冲击,农业生产利润率相对较低。2021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57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56元,差距较上年扩大154元,其中通江县、南江县、万源市、金阳县分别为15845元、14387元、13349元、11995元。这也导致很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乡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金融市场开发难度明显高于城市市场。    

2.农村产业和企业规模较小,难以满足银行信贷准入条件。四川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问题比较突出,乡村企业和农户的环保意识和诚信意识还不强,加之农村土地产权确权难、抵押难等问题,符合银行信贷准入门槛的优质企业不多。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充分暴露了四川农业发展的短板问题,大量绿色农产品分布在相对偏远的地区,通江银耳等产品在2020年初一度严重滞销。

3.贫困县市财力有限,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中国工商银行定点帮扶的万源市、通江县、南江县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低于9亿元(分别为6.13、6.14、8.12亿元),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均超过30亿元(分别为37.33、61.38、44.59亿元) ;金融机构贷存比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存在一定障碍。贫困县市地方党委政府更看重金融的公共属性,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属性认识还需进一步提升。部分企业和农户金融知识匮乏,需要进一步强化还款主动性。相对滞后的社会信用体系难以为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图片


二、四川乡村绿色振兴中的金融需求及问题分析


图片


金融支持四川乡村绿色振兴既面临农村产业发展与农业污染冲突的外部问题,又面临金融业对绿色金融和农村绿色振兴准备不足的自身问题。

(一)金融支持四川乡村绿色振兴现状

1.机构设置和政策支持方面。工行、农行、建行分别推出了兴农通、惠农通、裕农通服务品牌。工行四川分行已在省市两级行设置乡村振兴办公室,建行四川分行和农行四川分行均成立了乡村振兴金融部。

2.绿色信贷方面。2021年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6807.8亿元,清洁能源贷款余额204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8%和18.0% 。同时,积极利用碳减排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利用专项再贷款,设立“绿蓉融”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3.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和绿色保险方面。全省绿色建筑、绿色基建等领域的财产保险规模较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相对滞后,而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则在政策支持下发展迅速。四川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试点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已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700多亿元 。

4.乡村振兴专项债和绿色债券方面。2021年末,全省绿色债券余额386.96亿元,当年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62.6亿元,同比增长39%。在全国首创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川碳快贴),截至2022年2月末,共办理754笔、51.86亿元,对应年碳减排量103.87万吨。

5.绿色基金与绿色担保方面。先后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振兴引导基金和成都乡村振兴基金等乡村振兴基金,以及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专项基金。支持设立县域林草碳汇发展专项基金。成立四川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实施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农村融资担保体系。

6.金融场景建设方面。省内各家金融机构落实“惠农”行动,围绕农民、农业、农村“三点”,打造支付服务生活、生产、生态“三链”,打通G-B-C链条,如工行四川分行上线了农村三资管理平台,设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发行乡村振兴主题卡。

(二)金融支持四川乡村绿色振兴的其他外部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四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较多。而这些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其他新型农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中。

其一,政策体系不协调。乡村绿色振兴中的部门间协同性并不顺畅,乡村环境治理和文旅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经费难以落实。合村并镇后如何将“物理变化”转化为“化学反应”,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其二,行业引导欠缺。部分项目前期缺乏科学论证,市场定位不准确,恶性竞争严重,管理混乱,效益低下,游客体验感差。其三,服务质量不高。一些新型农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项目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提供或作为体验采摘的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其四,市场宣传不够。一些地方的政府、企业和居民对本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尚需强化,市场开发力度不足。

2.农村污染问题。四川虽然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农业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活源各类水污染物排放量在全省的占比均高于四川农村常住人口在全省的占比43.27%。

3.政府、农户等农村环境治理主体责任缺位问题依然局部存在。近年来,四川省有力发挥了生态环保督察的引导和倒逼作用,但仍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农村地区环保监管的人才队伍、技术手段、经费保障和执法权威相对不足。部分农民环保知识欠缺,环保意识和依法维护自身环保权益的意识薄弱。

4.乡村碳达峰碳中和和绿色金融缺乏政策引导、统一规划。四川针对农村乡村振兴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还缺乏清晰的制度设计。四川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但“三农”领域的绿色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仍相对滞后。四川出台了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但符合地方特色的农村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三)金融支持四川乡村绿色振兴的内部问题

1.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依然较弱。202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7.1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占比不到6%,绿色信贷余额占比仅为7.27%。2020年全省农业保险深度0.55%,保险密度仅155元/人,对标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全省绿色债券认证标准不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借助绿色债券“洗绿”“漂绿”。

2.针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依然不健全。主要存在“三多三少”问题:传统信贷类多,创新型信贷偏少;间接融资类多,直接融资类偏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融资多,其他领域绿色融资偏少。

3.数字金融排斥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四川广大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还不够高,借助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意识不足。真正对口“三农”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和推广效果不佳。一些P2P平台、小贷公司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到农村市场开展非法融资、集资诈骗等活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正规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

图片


三、金融助力四川乡村绿色振兴路径


图片


四川乡村绿色振兴金融服务是个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要从减碳、降污、减灾、增绿四个方面发力,从政府、企业、农户和金融机构四个主体协同着力,扩大绿色金融在四川乡村的覆盖面和渗透率。

(一)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绿色金融生态建设

1.强化各级政府在乡村绿色振兴中的主体责任。优化乡村绿色振兴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法治环境,加强乡镇生态环境机构建设和环境执法监督,加快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继续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大规模实施绿化全川行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持续做好乡村乡镇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农业强镇和农业园区、工业强镇和工业园区、文旅强镇和旅游景区、示范街区和农家乐建设。加快打造一批懂农业、爱乡土、懂科技、善管理的 “三农”人才体系,进一步推动干部下乡、技术下乡、医疗下乡、文化下乡、送教下乡、直播下乡。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的应用。积极构建省市县协同、政银企农协同、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协同“三个协同”机制,发挥好环境监察执法的倒逼机制,落实各级政府的绿色发展责任,提高环境信息银政共享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前瞻性。

2.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和信用体系。促进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流动和价值显化,有效开发乡村多种功能,提升乡村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金融机构开展乡村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更多抵质押物。打造四川乡村信用体系升级版,加快乡村征信体系和“三农”征信数据库建设,增强乡村企业和村民的法治意识和信用意识。

3.发挥财政的资本撬动和风险补偿作用。完善现有针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绿色化和乡村建设行动的各类财政奖补政策,通过财政贷款贴息、财政资金参与、PPP等形式,推动建立各类绿色基金、乡村振兴基金、风险分担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在县域的信贷供给,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鼓励涉农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绿色债券。

4.加快构建完善统一的农业标准、绿色金融标准和农村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四川农业“10+3”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数字化建设,推动地方政府重视种源地保护、水源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识建设,完善四川乡村市场交易、农村产权确权、农地流转、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等机制建设,逐步形成更规范的绿色乡村、绿色农业和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5.建立金融支持乡村绿色振兴的激励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鼓励在川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和乡村振兴专营机构;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将环境治理的成本和收益内部化。优化气候、地质和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监管、企业自律、民众自觉、社会监督、法治保障有机结合的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

(二)树立绿色理念,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和能力提升

1.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省内各金融机构要围绕突破传统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模式和传统的企业信贷业务模式束缚,强化乡村振兴专门机构职能,带头在县域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不踩生态红线、不碰环保底线。

2.完善农村金融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继续推动各金融机构加大在县域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网点布局,鼓励下沉服务重心、丰富服务场景、增强服务实效,织密普惠金融服务网络。

3.积极开展乡村振兴金融创新。延续金融服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效做法,完善“信贷扶持+定点帮扶+产业帮扶+东西部协作”市场化机制,巩固金融机构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争取创设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成都或成德眉资打造为先导承载区和示范先行区。

(三)突出重点领域,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

1.完善支持乡村绿色振兴的机制保障。各商业银行要建立协同推进绿色、普惠、乡村振兴的战略体系和人才体系,聚焦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和农业种业、粮食仓储、农田水利、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扩大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在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的同时也要防止对棕色信贷“一刀切”,推动差异化和包容性的绿色转型。

2.抓好乡村客户群体拓展与服务。对政府G端客户,发挥资金、科技和信息优势,提升县域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对企业B端客户,缓解企业在农资采购、产品销售、扩大产能等方面的资金压力和信息困难。对个人C端客户,着力拓展个人经营贷款和财富管理业务。

3.加强线上线下业务布局。以线上布局为主,打造乡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依托金融生态云技术与“农村三资管理云平台”,提升财政惠农补贴管理水平、农村产权撮合交易效率;完善线上理财场景,更好满足涉农企业和农户的理财需求。以线下布局为辅,提升网点服务效能。注重城乡边缘区金融发展,推进梯度式的网点布局发展模式;立于区域选址中心性原则与同业差异化原则,发展新兴代理服务点,提升县域金融可得性。

(四)借助保险机制,提升涉农风险管理水平

1.提升涉农企业和农户的保险意识。稳步在县域推动单一病种商业保险创新,提高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身保险参保面和保障水平,积极发展养老机构责任保险。扩大各市州惠民性补充医疗保险参保面,在切实降低广大参保群众医疗费负担的同时实现城市惠民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聚焦“扩面、提标、增品”,推动农业保险扩大在主粮作物上的覆盖面,延展农业保险在农业全产业链、全市场主体、全风险领域中的保障水平。借助银保、保期、银保担等机制,通过能繁母猪保险、育肥猪保险、生猪价格保险等产品,帮助涉农企业和农户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有效抵御“猪周期”。

3.以财政担保和科技手段支持巨灾保险试点。以四川地震保险等试点为依托,构筑政府支持、财政担保、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巨灾保险风险分担机制。秉承预防为先、防赔结合的理念,完善农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预防服务体系,为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户提供全周期防灾减灾服务保障。 

4.加快发展绿色保险。明确绿色保险的功能定位、产品分类、技术规范、保障范围、保费水平、赔付条件、巨灾分担等监管要求,强化数据支撑、信息共享和科技赋能。逐步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面,并将绿色保险融入环境预警监测中。大力拓展食品安全责任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保险的服务范围,探索在县域试点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积极发展碳汇贷森林火灾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电站运营保险、绿色增信保险、气候和绿色大宗商品指数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探索开发四川特色的森林综合保险,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绿化全川行动建设。积极引进保险资金在川直接开展绿色投资,鼓励保险公司在县域开办养老社区,建设医养结合的康养综合体。

(五)发挥资本市场优势,扩大农村绿色融资规模

1.扩大绿色债券发行量。加大对绿色债券发行主体的激励措施,完善标准认定、信息披露等配套机制,严格规范绿色债券标的的绿色程度识别,严防绿色债券中的“洗绿”“漂绿”现象,加快形成更具专业性、市场声誉良好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鼓励四川涉农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提升“绿色声誉”。

2.加快四川碳金融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国碳金融市场建设,增强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平台作用,积极创新碳基金、绿色结构性存款等碳金融产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环境资源交易市场。


作者简介:陈晓安,中国工商银行四川分行办公室;王菲,中国农业银行四川成都金堂支行。

原文刊发于《现代金融导刊》2022年第8期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