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兴业研究副总 鲁政委
兴业研究绿色金融分析师 汤维祺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而这也将成为我国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加快落地的新抓手。
赣江新区首批获批建设试验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同时也是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更是长江经济带以及长江生态廊道的关键节点,赣江新区探索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对促进江西省以及长江经济带整体的发展转型、推进全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而随着绿色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体系建设的推进也逐步进入“深水区”。如何利用好试验区政策灵活、资源倾斜的优势,在立足地方特色加快探索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的创新的同时,形成面向全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各试验区背负着的重大使命。
试验区成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新抓手
“十三五”以来,绿色金融逐步进入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参与主体、涉及的行业及金融工具也不断丰富。而绿色金融对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以及金融系统自身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意义,也受到了越来越高度的重视。在2017年7月14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鼓励发展绿色金融”,并将之作为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体系和市场结构的重要抓手。
而我国不同地区间,在产业结构、发展目标、金融市场发展情况,以及环境生态和资源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通过地方试点,能够探索不同的推进路径,更快、更好地推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整体进程。为此,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就提出,要通过地方试点等手段探索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政策的鼓励下,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已经在各级地方层面上积极地展开。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设立改革创新试验区,要求各试验区探索“符合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同时明确了各项重点任务,引导地方试点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为贯彻国务院部署,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于6月26日联合发布了各试验区的原则统一又特色鲜明的建设方案,明确了试点的范围、目标和任务。纵观各区方案,可以将主要的措施归纳为五个方面:
充实绿色金融主体结构,包括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以及鼓励小额贷款、金融租赁公司,以及创投、私募基金等境内外资本参与绿色金融业务;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通过绿色信贷、环境权益抵质押、绿色保险、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等产品的发展和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为契机,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建设绿色信用体系,以及推动绿色评级、指数等体系建设。
强化政策扶持,包括为绿色产业和项目提供政府服务绿色通道、加大政府债券支持绿色项目力度,以及完善政府与社会主体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等。
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建立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等机制。
从各项措施的安排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三个重要的特征:创新驱动、风险管理,和市场导向,而这也为未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定下了基调。
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战略意义
按照江西省的总体方案,赣江新区将首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赣江新区是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复统一设立的新区,定位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开放高地,以及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赣江新区的批复》,新区将“以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为引领,着力推动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刻体现了“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作为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抓手,赣江新区的建设将为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江西省承担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任务,赣江新区建设为江西省以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
按照总体规划,赣江新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沿江临湖生态廊道、现代化城镇带,以及现代化产业走廊三个核心领域。从区位特征看,赣江新区地形狭长,产业园区与城区地域相近,由此就决定了新区建设必须综合考虑生态功能、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协同转型升级,整体性、系统性地推进。这恰恰提升了赣江新区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战略意义。随着“绿色发展”被列入五大核心发展理念,绿色金融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以促进绿色环保和节能低碳为切入点,绿色金融实际上为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供给侧改革、鼓励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乃至落实普惠扶贫等各项发展战略,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此,赣江新区全面性、系统性的发展目标对绿色金融体系的配套提出的全新要求,使得赣江新区绿色金融体制创新有望成为全国的范本。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点路径
随着绿色发展的进程不断深化,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市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促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经济复苏乏力导致政府公共财政的使用空间严重受限,而财政去杠杆的深化进一步收束了政府财政的融资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接针对绿色产业的补贴逐步“退潮”,产业间以及同产业的不同企业间出现发展的分化,市场结构性风险逐步显现。2012年起出现的光伏、风电设备产能过剩,以及近期出现的电动车“骗补”、弃风弃光,以及储能等新兴产业显现出的结构性过剩等现象,都表明绿色金融市场风险的积累。这不仅妨碍了绿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绿色转型,更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整体的稳健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利用其项目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优化扶持政策效果、强化风险管控,是绿色金融体系改革创新的核心逻辑。通过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建设绿色信用体系、建立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等手段,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构建市场化的绿色金融体系、调动和发挥金融机构参与监管和风险管理、强化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保障绿色金融市场整体的平稳、有序发展。
此外,在避免直接补贴的前提下,寻找绿色项目投资的瓶颈,并通过政策机制的创新,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及绿色项目的配套扶持机制,是绿色金融体系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向。比如,为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2017年6月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87号文),明确要求政府购买服务按中期财政规划的周期,即三年为期限。然而绿色项目大量涉及城镇化和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项目收益稳定但回收期较长,限制三年的预算周期将会对大量绿色投资项目形成限制。为此,利用试验区政策改革创新的优势,探索绿色项目政府采购特殊期限标准,或者引入滚动续约机制,在符合条件时优先与原有机构合作,维持绿色项目运营主体的稳定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金融机构及企业参与绿色金融市场、投资绿色项目的积极性,推动绿色发展加快落实。
最后,构建绿色金融组织机制,尤其是绿色化的银行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能力,也是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绿色金融的能力建设需要经历理念宣贯、体制机制建设、专业能力提升、专业产品与服务的创设等多个过程,需要有引导、有目标地循序渐进。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银行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做出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业务模式及标准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间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上的同业合作、交流,由绿色金融体制健全、管理流程完善的金融机构,帮助、扶持中小机构建立绿色金融业务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及标准体系,包括色金融业务属性认定、授信业务办理、环境风险识别和管理,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层面的人员及业务培训,推动绿色金融市场能力建设,能够从整体上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