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吕家进:健全绿色金融发展机制

2017-11-14   

....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正当其时,需要加快健全绿色金融发展机制。

发展绿色金融意义重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国家有需要。当前,整个社会正由“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绿色发展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二是监管有要求。近年来,银监会陆续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等文件,基本形成以《绿色信贷指引》为核心的绿色信贷制度框架。2016年8月,人民银行、银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绿色金融工作。三是环保有新规。为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政府采取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建立环保督察机制、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等新举措,掀起“环保风暴”,强力整治环境污染,金融资产可能面临潜在的环境风险。金融机构必须主动适应环保新常态,准确把握环保新形势,积极防范化解金融环境风险。四是金融机构有责任。金融机构是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主体。金融机构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科学配置金融资源,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

绿色金融市场空间巨大

伴随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迎来了“黄金期”,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一是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绿色金融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绿色金融市场需求巨大。一方面,新增的绿色金融市场需求空间十分广阔;另一方面,非绿色投融资向绿色转换的潜力和存量绿色金融需求的挖潜空间同样巨大。二是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益健全,提升了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加快完善财政贴息、专业担保、环境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健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和抑制“两高一剩”贷款约束机制,降低了绿色金融成本,健全了风险分担机制,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金融机构支持和发展绿色金融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升。三是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提高了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纷纷加快创新和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ABS、绿色资产担保债券等,积极发展碳金融及相关衍生品,为绿色投融资和绿色项目提供更加多元化、多样性的绿色金融产品,绿色融资的便利性、可获得性持续增加。四是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绿色金融风险。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加大业务培训、丰富技术手段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途径,有效提升了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支撑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进而提升了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减少了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顾虑。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容量巨大。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末我国绿色金融需求将达15万亿~30万亿元。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正呈现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一方面,绿色信贷继续保持增长。截至2016年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7.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8%。另一方面,绿色债券快速发展。2016年,我国在境内外市场共发行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的40%。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绩显著,未来发展前景持续向好。

健全绿色金融发展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是健全我国绿色投融资机制。投融资问题是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投融资面临机制不够灵活、渠道比较单一、投融资总量不大、投资回报偏低等问题。

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宏观调控以及投资环保、财税金融等政策制度,使之更系统、更完善、更协调。从“投”和“融”两方面加快创新投融资机制,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绿色化的绿色金融投融资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社会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区分商业性、准公益性和公益性领域绿色金融的特殊模式与机制,引导政府、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运营企业等各类投融资主体,积极投资和支持绿色金融,推动解决绿色金融投融资机制问题。

二是统一内外部绿色金融标准。标准问题是绿色金融技术体系的核心问题,涉及国际与国内标准、各产品和各机构分类标准的衔接与统一问题。要主动对标国际标准,例如有效衔接国际金融公司(IFC)社会与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以及世界银行集团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EHS指南),持续提升国内绿色金融标准的国际认可度与影响力。加快统一国内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发展基金、绿色PPP等不同绿色金融产品的内涵、标准与统计口径,实现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内在、实质的统一;统一表内与表外、信贷与投资、国内与国际金融产品的绿色标准。制定金融业统一的客户、项目及业务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分类标准,统一不同金融机构的分类标准与统计口径。探索绿色金融机构、绿色企业和绿色政府评级工作,推动绿色金融主要市场主体的绿色评级。

三是协同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发展绿色金融离不开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产业政策通过影响产业的结构、布局、组织和运行,进而引导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金融通过筹措资本、配置资源、管理风险、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功能,对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产业政策要合理科学、导向明确,加快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支持符合绿色金融理念与标准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客户,增强绿色金融领域对金融的吸引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违法企业的资金支持。金融政策要紧跟战略、突出靶向,主动服务绿色产业政策,助力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发展。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密切协同配合,有利于处理好绿色金融发展的总量与结构、短期与长期、宏观与微观、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

四是衔接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技术改变了触达用户的方式、速度和效率,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将普惠金融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支持绿色交通运输、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等大项目、大客户,必然会涉及普惠金融,必须要为广大农民、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适合的绿色金融服务。如满足客户购置节能环保电动

车、开展绿色装修等方面的绿色消费需求;为小微企业的绿色产品推广提供信用支持;以绿色小额贷款方式推动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以绿色基金、绿色理财方式满足个人客户的绿色投资需求;推广绿色账单,有效节约纸张、减少碳排放等。必须加快绿色普惠金融的政策衔接、产品创新与推广,尽快弥补政策、标准与产品短板,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健康快速发展。

五是强化绿色金融激励与约束。激励约束机制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动力之源。一方面,要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发挥好环保、投资、财税、担保等政策的积极作用,提高绿色金融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加快金融机构绿色评级和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提高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要强化绿色金融考核,将分支机构、关键人员的绿色金融发展纳入考核范围,设置专项信贷规模,差异化资本配置,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另一方面,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宏观调控等方面,持续强化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从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方面强化发展绿色金融的硬约束。此外,要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国内合作,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环境与社会风险全流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六是加强绿色金融的监管协调。绿色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议持续加强绿色金融监管协调,进一步增强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协调性与统一性,提升绿色金融的监管合力。建议监管部门继续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推动完善绿色金融法规与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健全企业节能环保和环保违法违规信息共享平台与机制;与政府部门协力制定绿色金融的具体技术、支持项目目录和投融资标准,进一步统一和完善政策与标准。建议加快将绿色金融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活动进行微观审慎监管,作为对金融机构监管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管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推动金融机构探索对重要行业和客户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守住绿色金融的风险底线。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