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政策研究
作者|吴笛 朱江璐「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北京工商大学」
首都功能定位与绿色金融发展相结合
首都功能定位与区域协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首都北京时,提出其战略定位是“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是首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与绿色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相一致。就首都的绿色金融实践而言,2017年10月,《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发布,标志着北京市的绿色金融战略安排进一步向前推进。
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的重要部分,“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关键组成。绿色发展指的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对于绿色金融的内涵,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由2016年9月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做出的、较为开放的定义,指的是能产生环境效益从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力量,受到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社会公众等的广泛关注。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落地。
首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
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区分与协同来看,首都绿色金融的重点是突出首都功能定位及区域协同发展。具体体现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重突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关键环节,强化首都在政治、文化、科技、国际交往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可通过绿色金融支持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轨道交通、环境保护、节能技改相关项目;另一方面,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国际交往等相结合,发挥首都核心功能。
从重点产业布局和金融服务方面来看,首都绿色金融的重点是突出“融资、融智、融合”三个方面,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以兴业银行服务首都绿色发展的实践为例,通过将生态环境修复、城镇绿化工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和建筑节能改造、清洁能源供给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等绿色项目作为重点方向,兴业银行北京分行为首都500余户企业主体提供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在首都绿色金融领域累计投放金额超过千亿元,余额约500亿元,有效地支持了绿色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首都发展绿色金融的难点
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足。现阶段首都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金融监管机构等外部力量推动,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意识较薄弱,仅将开展绿色金融作为附带产品。当前绿色金融的主要参与者是银行,而银行对绿色金融的意识普遍有待提高,大部分银行尚未建立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在绿色金融项目识别、产品设计、授信审批、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探索与完善空间。
企业的主动性不高。绿色金融项目通常具有初期投入大、回收期长等特点,短期经济收益不明显。同时,企业的节能改造可能会增加其污染控制的成本,使得大部分企业没有足够动力参与绿色金融活动。但从长期来看,在社会各界日益强调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首都企业要想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应协调好生产建设与节能环保之间的关系,主动参与绿色金融实践。一方面,减少污染环境及其可能引发的生产与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效应,争取客户、员工及投资者的认可。
政策引导措施有待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够为全社会带来积极的效应,但相应的经济主体却难以从中获得货币收益,甚至可能付出额外成本,即环保具有“外部性”。因此,首都发展绿色金融,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需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绿色产业活动;另一方面需充分尊重金融市场主体的自由选择,引导其符合绿色项目要求。
绿色金融业务通常需要第三方评级、专户管理等额外支出,使得相关方缺乏参与的动力。同时,当前支持政策主要针对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展开,对金融机构的激励相对欠缺,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税前计提拨备、再贷款、再贴现等激励政策仍有待加强。
绿色金融助推首都绿色发展的路径
首都绿色金融的推动需要借鉴其他区域好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激励机制、研发体现地方特点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同时还应打造良好的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等。
强化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为江苏省和厦门市的经验,可供首都发展绿色金融借鉴。江苏省从绿色企业角度出发,支持绿色融资。一是暂停对环保违规企业的贷款,二是通过贴息等方式奖励绿色企业融资活动,三是政府推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厦门市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角度出发,支持绿色信贷。一是对于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增量奖励,二是对于部分绿色信贷按基准利率的20%给予贴息,三是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损失贷款给予50%的补偿。
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力度。产品研发与创新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方式。除了对现有产品进行必要的完善,还应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包括持续优化产品组合、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工具等。例如,鼓励绿色VC/PE等直接融资方式,推进绿色企业与VC/PE投资人的对接,强化资本市场对绿色企业的支持;建立绿色保险制度,如环境责任保险,通过防范和转移环境污染风险,提供风险损失补偿;发展环境权益等绿色金融衍生品市场,通过将环境成本货币化,集约、有效地使用稀缺的环境权益,推动行业和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建立绿色金融机构与人才培养机制。在机构设置方面,首都大多数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并未设立专职绿色金融部门,对此类业务缺少统筹规划。由于绿色金融业务总体发展尚不成熟,且技术含量较高,因而有必要设置专职机构开展研究,并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商业银行为例,首都部分商业银行缺少绿色金融专业人员,从而较难准确评估绿色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当前商业银行对此类项目持过度谨慎态度,使得信贷资金倾向于投资相对可知的传统行业。商业银行可考虑培养专业人才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授信政策,并开发相关金融产品。
首都绿色金融发展趋势展望
绿色金融在不断完善自身标准、规范的同时,也与首都政治、文化、科技与国际交往“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发展理念的互相促进下,共同繁荣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国际交往相结合,可能将成为首都绿色金融发展的趋势。
一是与普惠金融相结合。普惠金融旨在改善对“三农”、小微企业和贫困人群的金融服务质量,而绿色金融旨在提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二者均关注金融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均落实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绿色、共享”三个要点,对北京“和谐宜居之都”的建立意义重大。举例而言,首都偏远地区通常是自然生态保护得较好的地区,让生态建设成为绿色经济的增长点,以绿色金融带动扶贫,这是首都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结合点之一。
二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科技创新与绿色金融互相协作,相辅相成。科技创新从技术角度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而绿色金融从融资角度反哺科技创新,通过支持高效、节能、智能的项目,使得许多科技创新企业从中受益。在存量业务风险预警、新增业务开发、扩大绿色金融服务范围等方面,科技创新均有广阔的发挥空间。例如,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将中期借贷便利(MLF)纳入绿色贷款担保品范围,可探索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识别绿色信贷是否满足MLF担保品要求,以科技创新为绿色金融赋能。首都金融机构可发挥科技优势,进一步探索其实践方式。